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!

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

时间:2025-07-06 17:10:12 来源:失之交臂网 作者:百科 阅读:866次

文|孙小婷

4年前,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,在一档求职节目中,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。薪研但他没想到,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。

近日,光明有媒体称,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,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,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究冷年薪1.2亿美元。核聚何消息一出,光明网上一片哗然。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,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。

从被拒到被挖,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,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,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,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。

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,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,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“不明觉厉”——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,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。否则,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.2亿,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。

另一方面,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、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,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。

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、科幻作品层出不穷,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,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,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、科普、科幻、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,真假声音混杂。

前几年,网友那句“遇事不决、量子力学,解释不通、平行时空”的调侃,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。造成的结果就是,披上“科学外衣”便被“另眼相看”,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、量子面膜,是舆论的产物,也是对这类“科学叙事”的不断强化。

再看这则新闻,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,致力于研究“冷核聚变”和发明一种“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”的5号电池。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,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“水变油”,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,但到了假新闻里,就被直接夸大为“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,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,以及正确、理性科学观的缺乏。

然而,这种“盲信”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,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,这类科学叙事,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。续写的结局,总结起来就是“埋头研究,然后一夜暴富”。而现实中的他,“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,研究的方向是算法,去年转到业务部门,因为完全不懂业务,所以再次离职”,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——显然,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,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“逆袭光环”里,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,并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“伪科学叙事”,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、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,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相互联动。在科普之路上,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,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。

(责任编辑:百科)

相关内容
  • 真假新闻至油价“销魂”一夜 后续关注G7对俄油限价
  • 发改委:8月全国成品油消费量3145万吨 同比增长3.9%
  • 港股年内最大IPO, 募资56亿港元的万物云上市首日破发
  • 华尔街:别被美国债市反弹迷惑 美联储不会停止加息脚步
  • 靠卖比萨年入16亿元!达美乐中国IPO迎最新进展
  • 白宫为拜登“终结北溪管道”言论辩解,扎哈罗娃反驳
  • 从零糖汽水到零糖酒,这届年轻人想要“无负担”的微醺?
  • 刚刚, 国家发改委透露下一步稳外资举措
推荐内容
  • 加密货币史上最大破产案背后:FTX“病入膏肓”,上百亿美元“窟窿”无望填平
  • 9月30日听创金龚超、北信张文博等基金大咖说:新能源能上车吗 十月成为反转起点
  • 特步亮相上海时装周,潮流正成为国产运动品牌第二战场
  • 特拉斯为减税计划辩护:英国面临严峻经济压力 必须采取紧急行动
  • 新加坡核心通胀率八个月来首次放缓 有理由不加息了?
  •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李金发已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